售货阿姨列车拥抱主播被停职,两天后复工引争议 - 花叮网
售货阿姨列车拥抱主播被停职,两天后复工引争议
花叮网小叮
3 小时前

2025年11月24日,K1393次列车从佳木斯驶向烟台。车厢里,一名旅客正开着直播推销自己带的烧鸡,列车售货员周某华走进镜头,笑着接过烧鸡试吃,随后将20元的商品以21元卖出——多出的1元被视作“打赏”。两人互动热络,最后甚至相拥告别。这段视频很快传开,有人点赞人情味,也有人质疑“铁路服务是否成了直播背景板”。三天后,周某华被外包公司停职,理由是“行为影响铁路形象”。但仅仅两天后,她又重返岗位。一场因1元钱和一次拥抱引发的风波,悄然落幕,却掀开了千万铁路外包服务员的生存图景。


在中国铁路庞大的服务体系中,列车售货员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存在。他们推着小车穿行在车厢之间,用熟练的话术介绍商品,偶尔送上一块试吃饼干。但很多人不知道,这些穿着铁路制服、佩戴国铁标志的人,大多并非铁路正式员工。他们来自广东腾喜、广州华铁等第三方外包公司,由企业招聘、培训、发薪,再派驻到各趟列车上作业。铁路部门负责审核商品来源与服务质量,而人员管理则交由市场机制运作。这种模式既降低了铁路系统的用工成本,也通过业绩激励提升了销售效率。


周某华被停职的直接原因,并非多收1元,而是她在直播镜头前与旅客拥抱。尽管钱款已在列车长监督下退还,但“与网红互动”“肢体接触”“被拍进直播”等情节,触发了铁路系统对“服务边界”的敏感神经。虽然目前没有全国统一的明文规定禁止售货员参与直播互动,但从事件处理看,铁路管理方默认的服务规范是:保持专业、中立、克制。任何可能被解读为“博流量”“情感营销”或“服务娱乐化”的行为,都被视为越界。尤其是在公共传播场景下,一线员工的个体举动,极易被放大为对整个铁路形象的质疑。


这背后,是一套高度依赖“印象管理”的服务体系。铁路作为国家公共运输骨干,其服务人员的一言一行都被赋予制度性象征意义。售货可以有温度,但不能有“戏份”;互动可以亲切,但不能“入镜”。当一名售货员走进百万粉丝的直播画面,她的身份就从“服务者”变成了“内容元素”,这打破了铁路对服务场景的控制权。外包公司迅速停职的决定,正是出于对舆情风险的规避——哪怕行为本身未涉违规,只要“观感不佳”,就可能被判定为“影响形象”。



对周某华这样的外包售货员来说,每一次推销都是生存的博弈。她们的收入大多与销售额直接挂钩,有的按当日营业额30%提成,下车即结;有的虽有底薪,但考核核心仍是业绩。在四五小时的站间运行时间内,她们要走完十余节车厢,用“脑快、嘴快、手快”完成推销。免费试吃、限时促销、“最后两盒”等技巧是标配。一位从业八年的售货员回忆:“你不热情,旅客不理你;你太热情,又怕越界。”她们在“卖货”与“做人情”之间走钢丝,而规则的边界,往往由一次投诉、一个视频、一句上级评价来划定。



这起事件也暴露出外包模式下的权责模糊。铁路部门强调“未要求解聘”,停职是外包公司自主决定;而外包公司则依据铁路反馈采取行动。表面看是“谁用人谁管理”,实则形成了一种“铁路定调、外包执行”的默契。一线员工成了风险的最终承担者。周某华在直播中哽咽:“我干了十多年,一个人带孩子,停一天就少一天收入。”她的遭遇引发共情,也让人看到,在庞大的铁路服务链条中,那些最靠近旅客的面孔,往往也是最脆弱的一环。


值得庆幸的是,事件最终走向了修正而非惩罚。11月27日,广东腾喜公司恢复周某华工作,铁路部门也表态将“规范服务行为,营造温馨出行环境”。这说明系统在坚持原则的同时,也开始重视个体处境与舆论反馈。比起简单切割,更成熟的处理方式是:纠正行为,保留岗位,完善规则。未来,或许需要更清晰的服务指引,明确哪些互动可以有,哪些底线不能碰,让一线员工不再因“分寸拿捏”而担惊受怕。


一趟绿皮车上的1元交易,照见的不只是一个人的命运,更是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中那些未被言明的规则。当温情与规范、个体与体制、人情与制度在车厢里狭路相逢,我们需要的不是非黑即白的审判,而是更细腻的共识:铁路可以有人情味,但不能沦为秀场;服务可以有温度,但不能以牺牲边界为代价。而对千万像周某华一样的外包服务员,他们值得一份更清晰的规则,和更有尊严的生存空间。

创建帖子

拖放照片/视频 或
选择一个

编辑帖子

拖放照片/视频 或
选择一个

删除帖子?

删除帖子后不能恢复

收藏到

举报

联系人

官方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