澎湃新闻从黑猫投诉中找到了消费者最常接触到的12种仿冒DeepSeek的APP。“Deepdesk”“Deepsek”“Dreamdesk”“Deep seek”......一眼望去,孰真孰假?也许只是多一个空格,或少一个字母“e”,便能收割一批消费者的钱包。

消费者上当受骗也并非都是粗心大意,相关搜索平台也会利用用户“搜索结果按相关度排列”的默认心理,引诱不了解的用户点击下载。在消费者接触仿冒DeepSeek APP的渠道中,占比最高的是各类应用商店,达到50%,其次是浏览器,占比11.8%。

这些冒牌DeepSeek往往会先将钱揽进口袋,再卸下面具。按照典型套路,这类APP会在用户下载之后,第一时间要求用户开通会员或终身使用权限,甚至直接弹出付款界面。而在下载一段时间或自动更新后,软件会突然“掉马”,露出原皮。消费者这才发现,这完全是一场“挂羊头卖狗肉”的戏码。然而到了这个时候,往往已经退款无门。
老年人、未成年人与打工人,是AI尝鲜受骗的三大主要群体。而短视频和直播链接,常常让他们为了AI而冲动下单。
(来源:澎湃新闻)